李景白潛水生涯20年前開始接觸潛水,當時因拍攝《瘋台灣》首次潛入大海。他回憶:「為了能在澳洲大堡礁潛水,出發前三天在墾丁取得潛水證照。」自此他便沉迷於潛水,先後探索斐濟、馬爾地夫和帛琉等地,至今累積約三千次潛水經驗。
因拍攝工作多數時間身處國外,初始他鮮少有機會在台灣潛水,直到八年前,開始拍攝《水下三十米》,才真正認識台灣的海洋。導演坦言,當他首次潛入台灣海域時,發現海洋生態狀況與國外截然不同,尤其是魚類的稀少讓他感到震驚。
李景白形容台灣海洋如同「加護病房」,生態環境病重。他在潛水時,經常看到水面上釣魚的人潮,卻在水下目睹空蕩蕩的海底,這種強烈對比讓他深感不安。他指出,台灣海洋雖然美麗,但實際上卻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。
▲李景白潛入水下拍攝
《沈睡的水下巨人》 沈船為海底生態指標
在拍攝《沈睡的水下巨人》時,李景白選擇了八個沈船地點,澎湖、小琉球、綠島、蘭嶼等地作為敘事主軸。「每艘船代表不同生態危機。」他解釋,沈船如同荒漠中的房屋,本該聚集魚群,但像他印象最深刻的小琉球鎮海艦,卻空無一物,也印證綠色和平組織「珊瑚礁魚類最貧瘠」的調查。
▲小琉球 - 鎮海艦
不過,除了大海的哀愁,李景白也看到生態的壯觀。在澎湖45米深處:有一艘被新生魚群包裹的沈船。起初,因李景白只看到遠處有團黑影,卻不清楚是什麼,於是決定跟著魚群走,才發現那團黑影是一群黑色小魚,船艙內銀紋笛鯛(昂澤)摩肩接踵,「那才是海洋該有的樣子」。
▲澎湖 - 凌雲艦
深海拍攝的挑戰
高規格的拍攝,讓觀眾看清海底樣貌,但也面臨種種挑戰,特別是在50米深的海底,能見度不穩定且水流變化無常。李景白提到,海底拍攝環境與陸地截然不同,拍攝的成功與否,往往取決於當時的能見度和水流情況。
即使在理想條件下,拍攝時間也常受氣瓶氧氣量的限制,使得每一次潛水拍攝都充滿了不確定性。「就像在黑夜裡拍賽車。」後期調光更耗時兩個月,製作經費結合文化部補助、群眾募資與企業贊助,「這是場燒錢的豪賭!但總要有人記錄真相。」
李景白強調,台灣人對海洋的認識與熱情仍顯不足,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。他呼籲大家重視海洋,因為海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他建議,民眾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守護海洋,例如:選擇永續海鮮、尊重海洋生物生態。更多內容歡迎收聽《自綠生活Action Go!》
▲蘭嶼 - 八代灣沈船